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药现代化
编号:6642
中药现代化研究刻不容缓
http://www.100md.com 2001年3月30日
     目前国际社会对传统药物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世界各国竞相采用现代技术研究开发传统医药,抢占国际市场。质量是国际竞争的核心,也是中成药打入国际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主要问题:一是中药材来自农副产品,加工手段比较简单,有些产品技术含量较低,生产工艺不尽合理,难以保证中成药质量的稳定性;二是在种植药材过程中,农药残留量过多和重金属超标,严重影响中药的安全性;三是中成药多以原药粉入药为主,卫生标准难控制,有的剂型体积大,携带麻烦,使用不便;四是有些中成药包装落后,难以满足外商要求;五是质量检测手段还大部分停留在老办法上,不能完全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有些国家不予认可。

    疗效是中药走向国际的根本。同一种病,中医认为少则三、四型,多则七、八型,如果每病平均五型,即五个“证”,那么从理论上来讲,一张方或一种成药治一种病其疗效最高不超过1/5,可见疗效之低。常听到西方人盛赞中药屡起沉疴的消息,中药治好了西药无特效的疑难病,但又常抱怨中药可重复性差,严重影响了中成药进入欧美市场的进程。
, http://www.100md.com
    政策是中医药研究的关键。临床验证要分一、二、三期,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日本政府早就规定只要是中国的“经方”,即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所载314首方剂,就肯定其疗效,不需要作临床验证。反观我国的中医药政策,对所有中成药的开发均要求临床观察,即使是由经方、各病症的传统代表方所制成药亦不能“幸免”。

    如何加快中药现代化的研究,笔者认为,主要应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应尽快修订“一刀切”政策,对“经方”和享有盛誉的代表方,应规定免做临床,承认其对所载适应症有效;在中药研究开发上要主动引入风险投资机制,有关部门要制订相关政策,做好科研与投资方之间的“红娘”,鼓励在中药行业作风险投资。有关部门应研究将中药开发与生物药一样列入高新技术产业的可能性,以便享受相关优惠政策。要保护珍稀濒危中药材品种,积极寻找代用品,并应用生物技术,开发中药资源。中药科研和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建议由国家组织各部门、各单位的中药科研大协作,议定攻关重点,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合作完成。建立和健全国际中药销售网络,协调和改变我国中药多头出口的局面,对著名品牌、拳头产品采取政府行为,发放许可证给予保护。
, 百拇医药
    第二,严格推行GAP(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管理。全面推行GAP已经成为中药现代化和中药走向国际市场的迫切需要,要从高质量绿色原药材种植的源头抓起,制订严格而细致的标准,切实保证其成分含量的一致性,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少重金属和农药的污染。

    第三,色谱技术(薄层层析、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光谱技术(紫外、红外)、质谱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应广泛地应用于中药质量的检测控制。在中药鉴定上,已研制出了“中药鉴定——微机分析系统”,该系统可将中药材的性状鉴定、粉末鉴定(采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及显微照相术)、理化鉴定等方法同计算机技术结合在一起,对中药材进行综合分析。在中药成分分析上,计算机与色谱、光谱、质谱仪联用,可极大地提高分析数据的处理能力。广泛采用原子吸收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多元素分析仪等,可快速、高效地测定矿物药中元素的组成及其含量。我们应该使中药质量控制逐步从定性走向定量,从古老走向现代化。同时,还要按照国际市场需求,不断改进传统中成药的包装质量,建立和健全中药标准和标本库,并与国际接轨,使之达到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第四,研制、开发和生产中成药,在选方上,应复方与单方并举,以复方为主;经方与验方并举,以经方为主。因为中药复方和经方是我国的强项,有实践基础,只要病症对路,疗效是有保证的。在病种上,普通病与疑难病并举,以疑难病为主;治疗疾病与预防疾病并举,以预防疾病为主。对于疑难疾病西药常无从下手,用中药复方则可以辨证施治。许多对中药有信心的国际学者认为,中药开发应发挥自身预防疾病的长处,主要针对人类由于体能综合状况不佳导致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癌症、艾滋病、老年性痴呆症等。因此,应根据世界疾病谱的变化,重点放在抗病毒、抗肿瘤、抗衰老、抗免疫缺陷等方面。以己之长,克“敌”之短,争取早日打入国际市场。, 百拇医药